• 习习诗风暖人心

    习习诗风暖人心——赞习近平总书记的诗词情怀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历代诗文佳作迭出,异彩纷呈,浩如烟海,密如繁星,令人目不暇接,吟诵不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并谆谆地叮嘱,“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从少年时就爱诗、读诗的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古典诗词对炎黄子孙语言、精神的塑造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他认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正是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才形成了习近平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从李杜到苏辛,从刘禹锡到郑板桥,成竹在胸,信手拈来,对经典诗词的精妙运用,构成了“习语”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习总书记胸中有大义,眼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爱诗读诗,也爱写诗,并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 1990年7月15日,夜深人静,皓月如银,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罢《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挥毫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意象鲜明,格调清新,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焦裕禄“好官”的鲜明形象,表达了习近平同志的政治抱负与为官态度,其爱民情怀,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1991年初,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榕城福州召开,为了表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鱼水深情,习近平同志又欣然命笔写下了《军民情·七律》:“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这是一首意象丰富的抒情诗,雄浑豪迈,展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有力表达了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无限挚爱的鱼水深情,令人不禁想到当年毛泽东主席脍炙人口的警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身为国家最高领导,总书记公务繁忙,日理万机,所以诗作不多,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在讲话和署名文章中,他大量引用古今诗词名句,这些诗句,或庄严豪迈,言浅意深,或典雅悠长,慷慨激昂,或平淡质朴,热烈奔放,给人深刻的启迪,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真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蕴含着历史的沉思,扬起奋斗的风帆,乘万里长风,破浪向前。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用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来批评贪色懒政、纲纪败坏的行为;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警示那些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腐败官员。他还引用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等千古名句,深刻地说明腐败就会亡国的历史教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句,这些诗句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掷地作金石声的佳句,习总书记用以指出文学艺术作品的根本价值是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反映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 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北宋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描绘杭州的美丽山水与江南风光;引用宋初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中的“弄潮儿向涛头立”,大气磅礴地呼吁二十国集团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为这次盛会打下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印记。 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以此来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砥砺前行,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援引元代诗人王冕的名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表明共产党人胸怀天下,胸怀党和国家,胸怀人民群众,而不需要过多的表扬、赞赏、褒奖等溢美之词。所引用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远大理想、宏伟目标和豪迈气魄。 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刘禹锡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诗句,赞扬中国人民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新时代的伟大跨越,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满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在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华夏儿女的崭新篇章。 中华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心灵憩所,是照亮我们前进的盏盏灯火。一个国家缺少诗歌,就像绿树中没有鸟鸣,草叶上没有露珠,山谷里没有清泉,春日里没有花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生动引述、恰当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并为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代言”,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和动人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与运用中华古典诗词的典范和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创作的诗篇以及他引用的诗文,含义深远、润物无声,让我们畅游璀璨星空,领悟人生哲理,谱写锦绣华章!

  • 激情哀婉的人生(二)

    激情哀婉的人生(二)——记林语堂长女林如斯 1943年7月初,林如斯在美国陶尔顿学校毕业后,便急匆匆地回到昆明,投身抗战,任军医署署长林可胜的秘书。当时,美国红十字会在昆明有个常设机构,林如斯以她娴熟的英语特长,作为军医署的秘书与盟国的同行进行协调和联络。林如斯在工作中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受到长官和同事的一致赞誉。1943年初冬,林语堂再次回国考察,他专程从重庆飞到昆明,探视正在军医署忙碌的女儿。望着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女儿,林语堂深深感到她对国家、对民族那颗赤诚的心是多么鲜红和炽热,他为女儿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而欢欣、而骄傲,在女儿面前,他似乎感到有些汗颜。 1943年12月中旬,林可胜署长指派林如斯参与美国医药助华会无偿援助中国军方的血库设备和冻干血浆制备技术的接收和运输工作,职务仍然是秘书。任务圆满完成后,林如斯被授予陆军中尉军衔。 1944年7月12日,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座血库在昆明金碧路昆华医院举行了揭幕典礼。血库运行必须要有人献血,当时,中国社会迷信思想盛行,普通民众缺乏医学常识,这给献血行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于是,包括林如斯在内的军医署和血库的年轻军官,便深入大专院校向青年学子宣传献血对身体无害的科学道理,动员他们积极为前方将士献血。 林如斯为国效劳三年后,于1945年12月,脱下军装。这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在宋美龄的关照下,林如斯顺利回到了父母身边。 才华洋溢 却过早的香消玉殒 林语堂三个女儿都聪颖过人,他对长女林如斯最寄厚望。七岁时,林如斯看见父亲整日伏案写作,她对父亲说:“我也有话要说。”父亲便鼓励她学习写作,让她给《西风》杂志投稿。从这年起,《西风》杂志就不时发表这位小作家的文章。 林如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她有丰厚的家学渊源,平日里又耳濡目染父亲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毕生追求,这使她自幼获得了多种文化的滋养,既具有西方文化的个性解放精神,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虽然林如斯的才气未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得到充分发挥,但从她留下的创作与翻译作品中足以窥见其洋溢的才情。 1939年,16岁的林如斯的第一部作品、她和妹妹林太乙用英文写成的日记选《吾家》问世,赛珍珠在序言中说:“这些文章,完全出于她们自己的手笔,没有成人替她们修改、润饰。” 《吾家》面市后深受好评,第二年国内就有了中文版,书名为《林语堂女儿的日记——吾家》。从1940年到1944年,国内有四种译本,先后在北平、上海、桂林等地的六家出版社出版,广受读者喜爱。国内最早的北平正气书局翻译者黄景华在“译后记”中说:“在这儿童读物恐慌的时期中,希望该书,是能够供给小读者们一种有趣味、有意义、富于情感、天真纯朴的优良读物。”《吾家》中的有关篇章,还被编成“林语堂花絮”,附于林语堂的重要著作《人生的盛宴》中,并在美国出版。 同年,林如斯还为赛珍珠写了一篇传记。林语堂一家到美国后,曾一度住在赛珍珠的庄园内,与赛珍珠一家朝夕相处,往来密切。林如斯根据自己对赛珍珠的了解和观察,写出了《赛珍珠传》,发表在1939年出版的《西风》杂志第32、33期上。这篇文情并茂的传记,还被作为附录,编入赛珍珠作品集《爱国者》中译本。 林如斯18岁那年,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了林如斯三姊妹写作的《重庆破晓》,林如斯的文字占了三分之二。她的文章,文词瑰丽,比喻新颖奇妙,显露出这个早慧姑娘惊人的创作才华和潜质。她不仅写出了对祖国、对重庆、对北碚的热爱,写出了不屈的重庆市民,写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还写出了陪都的风骨!她在《轰炸以后的北碚》一文中写道:“由于废墟,北碚显得神圣了,它的精神是永久的,炸弹炸光了北碚的一切装饰,只有它的骨骼裸露着!在这废墟里有一种力量的象征!北碚经过了流血,显现得是一处纯洁和更光荣的地方了。”“经过每次轰炸后,北碚愈显得英俊了……北碚不仅是美丽的,还是勇敢的,强健的和不可战胜的!” 林如斯在《理想必会实现》一文中写道:“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被一个理想所鼓舞时,你能想见那是多么的难以抵抗了!……这儿有我们穿草鞋的兵士和天真的孩子们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正在为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斗争着,有这样强盛的士气,我们必然胜利!”她的文字,总是给我们传递着一种乐观、自信、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0岁以前,林如斯还写了一篇《关于〈京华烟云〉》的书评,充分展示了林如斯的文学才能。林如斯是《京华烟云》的第一位读者,也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位“评论家”。为此,王兆胜先生评价说:“如斯此文,非一般干燥理性之文学批评,而是充满深情和悟力的,就是在笔法上也颇有乃父之风。如斯讲气势,重比拟,追求平易通畅、文雅自然、灵性充盈的表述方法,很有魔力。” 此后,林如斯再也没有创作问世,但译作却接踵而至。1940年7月,林如斯还在缙云山上躲空袭时,她和林太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翻译谢冰滢的著作。1940年12月,林如斯姐妹英译,林语堂校阅的《女叛徒》(英汉对照),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相继出版,1941年4月再版,后来书名改为《一个女性的奋斗》(英汉对照),1945年3月,由重庆求知图书社率先在国内出版;1946年6月至1949年3月,上海文化出版社6次出版了这部译著。1952年6月,林如斯、林太乙又英译了谢冰滢的著作《饥饿与恋爱》,并由香港世界文化出版社出版。 由于不幸婚姻的打击,此后十几年间,林如斯没有作品问世。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父亲的鼓励下,林如斯强打精神,开始把唐诗翻译成英文。1970年6月,林如斯英译的《唐诗选译》由台北中华书局出版,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汉诗英译是一门艰难的艺术,不惟难在两种语言有所差异,尤其难在所译之诗要像诗。……在我看来,尽管译事艰难,但基本的要则只有两条,首先,要对诗的本原有所认识,其次,要在英译的过程中不丢失诗之精髓。以上两者实则合二为一,即要把真正的诗同词语的一般性组合加以区别。我欣喜地看到,本书的译者在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林语堂不是在吹捧自己的女儿,他是据实为文,林如斯的译诗的确独出机杼,精彩动人。中国学者沙枫在《中国文学英译絮谈》中,盛赞林如斯翻译唐诗刘禹锡的《宫词》时,其译笔比两位外国学者更准确、优美。 林如斯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工作期间,把她优美准确的译笔发挥到了极至。 1966年6月,离婚后的林如斯随父母回台湾定居。1968年5月12日,林如斯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最初任蒋复璁院长秘书,“襄助英文翻译”;稍后,主编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展览通讯》,并用英文撰写了十余篇阐述故宫藏品的文字,深受国内外参观者好评。其工作也受到上司和同仁的称赞,蒋复璁有一段文字如此点评道:“任事负责,勤劳卓著,与院内同仁异常和洽,诚所谓‘敬业乐群’者也。”可悲的是,1971年1月,林如斯因病英年早逝,全院同慽。为了纪念这位命运不济,才华卓绝的作家、翻译家,蒋复璁委托曾协助林如斯编辑《故宫展览通讯》的宋后楣小姐,将林如斯撰写的14篇英文稿译成中文出版,书名为《故宫选介》,1972年由台北中华书局出版,“以永其传”。蒋复璁在序中对林如斯的译笔大加赞赏称其“中英文学造诣甚高,中国艺术了解亦深,故译笔优美,涉想所及,能曲曲写出。” 林语堂《念如斯》表达对爱女深切怀念 林如斯的后事,是林语堂夫妇在台湾的几位晚辈帮忙料理的。出殡后,林太乙、林相如姐妹俩,把父母接到了香港,与他们一起生活。原本健步如飞的林语堂,急速衰老,记忆力也大大减退。 1972年10月,被林语堂视为他学术生涯巅峰之作的《当代英汉词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词典的成功问世,让林语堂得到了些许安慰。但他始终摆脱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悲,摆脱不了对爱女林如斯的怀念,于是,他写了一首悼亡诗《念如斯》表达他此时的心情: 东方西子,饮尽欧风美雨,不忘故乡情。 独思归去,关心桑梓, 莫说痴儿语。改妆易服,效力疆场三寒暑。 尘缘误,惜花变作摧花人,乱红抛落飞泥絮。 离人泪,犹可拭,心头事,忘不得。 往事堪哀强欢笑,彩笔新题断肠句。 夜茫茫何处是归宿,不如化作孤鸿飞去。 林语堂用七行短诗,曲尽女儿激情哀婉的人生,也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悲戚。女儿的死,掏空了父亲的心,也加速了父亲死亡的脚步。1976年3月26日,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溘然长逝。 (全文完)

  • 三峡之巅

    三峡之巅 摄镇东南十万山,白盐巍峙锁江关。 夔州俯卧云涛外,楚峡遥藏壑谷间。 凤鸟飞霞林欲火,龙船挂壁路难攀。 相逢不肯人归去,劲送清风畅若颜。

  • 民主湖

    民主湖第453期 李俊豪/摄 杨松/摄 刘群/摄 图片来源:研工部UMD杯摄影比赛